国家标准来了,你准备好了吗?
2024/06/28
139
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新进展:首批检测方法标准发布,规范噪声与电磁兼容测试
近日,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发布首批归口管理的机器人检测方法标准,标志着我国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。此次发布的三项标准聚焦噪声测试与电磁兼容性(EMC)要求,为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检测提供了明确技术规范,以下为核心内容梳理:
一、三项标准全景概览
- GB/T 37242-2018《机器人噪声试验方法》
首次统一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的噪声测定方法,覆盖声功率级测试的环境、仪器、运行条件及计算逻辑。 - GB/T 37283-2019《服务机器人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抗扰度要求和限值》
- GB/T 37284-2019《服务机器人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发射要求和限值》
填补服务机器人 EMC 专项标准空白,针对其复杂工况制定发射与抗扰度测试规范,替代原通用环境标准。
二、噪声测试:分场景规范工业与服务机器人运行工况
1. 适用范围
- 工业机器人、个人 / 家用服务机器人、公共服务机器人(特种机器人除外)。
- 区分固定式与移动式机器人的测试基准体定义。
2. 核心测试要求
- 工业机器人:需在额定负载下,以最大加速度运行至额定速度,各轴在软限位 80% 范围内往复运动超 2 小时后测试。
- 服务机器人:正常工作状态(关闭语音功能),额定负载下运行 3 分钟后测试;模拟工况需确保声源处于辐射声功率最大状态。
三、服务机器人 EMC 专项标准:精准匹配复杂运行模式
1. 与通用标准的差异
原 CR 认证引用的 GB/T 17799 系列为环境通用标准,未适配机器人移动、充电等动态工况;新标准针对服务机器人特性,明确分模式测试规则。
2. 发射标准(GB/T 37284-2019)
- 固定式机器人:正常工作模式下全项目测试(谐波电流、传导骚扰、辐射骚扰等)。
- 移动式机器人:
- 充电模式(本体 + 充电器):测试谐波电流、电压波动、传导与辐射骚扰;
- 工作模式(本体):重点测试辐射骚扰;
- 回充寻找模式(本体 + 充电器):全项发射测试。
3. 抗扰度标准(GB/T 37283-2019)
- 移动式机器人:
- 充电 / 回充模式:全项抗扰度测试(静电放电、射频电磁场等);
- 工作模式:需悬空以 60%~80% 典型速度运行,测试工频磁场、射频电磁场、静电放电。
- 固定式机器人:正常工作模式下全项目抗扰度测试。
四、企业应对建议
新标准的发布预示着机器人产品合规门槛提升,企业需在设计阶段嵌入噪声控制与 EMC 兼容性方案,提前参照标准开展自测,避免市场流通中的认证风险。后续更多机器人标准将陆续发布,行业需持续关注标准化动态,强化技术合规能力。
此次标准发布是我国机器人产业从 “规模发展” 向 “质量升级” 转型的重要节点,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统一的检测评价依据,助力行业规范化发展。